|

楼主 |
发表于 2020-7-6 09:43:50
|
显示全部楼层
摧不垮的军垦魂
佛晓,我们离别了被誉为"西北第一村"的白哈巴村,驱车北上,一路都是茫茫戈壁滩,一望无际的沙滩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绿色,偶尔可见一两只野骆驼在自由自在的行走。我们先到达185团团部,简短参观修整后,就直奔30公里外的第一连。
一连是建设兵团驻守在祖国最西北边沿的一个农业连队,每年不但有半年时间被大雪封闭,还与南非亚马逊河流域等并列世界4大蚊区之一,生存条件十分艰苦。上世纪六十年代初,5名军垦战士来到这里戎边维稳,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连队。说是连队,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军人,虽然穿着迷彩军装,但没有领章帽徽,按照他们的说法是半个兵。目前全连39户人家,耕地面积近4千亩,他们的营地在边防哨所前面,庄稼种在界河边的铁丝网前。
一连驻地有许多高大挺拔的白杨树,直耸云天,给沙漠中的绿洲增添了蓬勃向上的生机。营舍间巨大的胡杨树,象征着兵团人千年不倒的顽强精神。
我们首先来到185团陈列馆。陈列馆门前左右各有一块大石碑,上面分别刻着两段文字,一段写着"割不断的国土情,难不倒的兵团人,冲不破的边防线,摧不垮的军垦魂。"另一段则是"我家住在路尽头,界碑就在房后头,界河边上种庄稼,边境线上放羊牛。"这两段话是185团戎边战士的最真实写照。陈列馆里的一张张照片,一件件陈列品,也忠实纪录着那段应该被铭记的历史。从1962年4月185团的第一批拓荒者来到这里安家落户,他们一手握枪,一手扶犁,既守卫也开垦着这片土地。正是一代一代军垦人凭着一腔热血与赤子之心,把青春与生命挥洒在阿拉别克河畔,让荒漠变成了绿洲,才使得阿拉别克以东的55.5平方公里的争议国土在1997年中哈两国确权勘界时,永远地纳入中国的版图。
在陈列馆不远处,还保留着当年军垦战土居住的"土窝子","地上地下各一半,技条搭上芦苇盖,门往深处走,窗在顶上开",是对地窝子的真实描述,许多第二代兵团人就出生在这简陋的地窝子里。如今兵团人的住所早已换成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房屋,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,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仍在激励着后来人。
在185团以北10余公里的桑德克龙口处,有一个西北民兵"笫一夫妻哨",距界河仅5米。哨所里有一新一旧两座20米高的瞭望塔,在这种自然条件异常艰苦的地方,常年驻守着一对民兵夫妇马军武和张正美,他俩都是185团水利林业站职工,在2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从事巡边、守水、守林任务,20多年来,他们携手走过了30余万公里路,穿破了400多双胶鞋,"一生只做一件事,我为祖国当卫士",他们就像驻地的白杨树,深深扎根在长长的边防线上。"夫妻哨所"的事迹感动了国人,夫妻曾两次受到中央领导接见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