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本帖最后由 郭云民 于 2019-12-30 16:45 编辑
石家庄的冬日,虽然素雅壮美,但北风凛冽、天寒地冻,而在东岗路舒颐乐享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多功能厅里,却暖意融融、热闹喜庆。2019年12月29日下午,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旗袍专业委员会在这里隆重举办"河北省第二届旗袍文化艺术大赛决赛"。来自省会及其它县市的22支旗袍艺术团队300余人欢聚一堂,用仪态万千的旗袍走秀、激情欢快的歌舞,尽情展示风采、交流技艺、喜迎新年。整场活动形式丰富、主题鲜明,洋溢着"中国心、爱国情"。旗袍姐妹们踏着一节节"高山流水"的节拍,演绎着一段段"风花雪月"的烂漫,典雅端庄,婉约大方,呈现出万千的雅致、无穷的韵味。参加旗袍决赛的还有10几位共和国的同龄人,70年的风风雨雨和祖国共成长,她们虽已发白如雪,但旗袍修身,雍容华贵,风姿绰约犹胜当年,旗袍彰显了她们优雅的气质和魅力。3个多小时的决赛演出高潮迭起、精彩纷呈,全场观众掌声喝彩声不断。
旗袍专业委员会做为拥有省内13家分会、七千多名会员的专业机构,多年来立足于旗袍文化的推广和发展,打造高品质活动平台,做传统旗袍文化的传承、传播和引领者。2018年年他们成功举办了"河北省首届旗袍模特大赛",使旗袍文化进一步得到了传播和发扬,各个艺术团队艺术水平普遍提升。在迎接新中国70华诞和庆祝党的生日等各项重大活动中,均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在古城正定,土门关下,滹沱河畔,革命圣地西柏坡,以及大学校园的银杏林中,旗袍姐妹以其潇洒自信的魅力、温婉贤淑的风情,为河北大地传播着缤纷炫彩的美丽。在严寒的冬季,许多时候演出舞台设在室外,为保证演出效果,她们只能穿着单薄的服装登台,但依然用优雅、欢欣、灿烂的笑容,在寒风中展示旗袍的魅力,为人们送来温馨和暖意。她们曾组织千名模特在人民广场壮观列队,有序行进在广场和步行道上,如一条条艳丽的彩带,流动在林木花草之间,盈然的春意与灵动的活力,扮靓了冬日的省城。她们常年活跃在公园广场、基层社区,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支生力军。他们还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,送戏到边远山区,走进老年公寓慰问,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好评。
旗袍专委会主任、70岁的宋悦女士说起旗袍的前世今身如数家珍,据她介绍, 旗袍是我国富有民族风情的传统服饰,是中国服饰文化中的绚烂明珠,在世界服装之林里,没有任何一种服装能像旗袍一样,赐予女人这样别致的风韵。它体现的内外和谐,堪称服装的极致。任岁月茬苒、潮流更变,旗袍宛如一朵开在时光深处永不凋零的花,从古典袅娜的走到现代,流芳百世。它以最地道的中国面料、图案和工艺,把东方女性衬托得妩媚多姿、风韵十足。它的古典与妙美,诠释着一种本色的儒家文化。 据史料记载,旗袍是在上世纪20年代,由民国服装设计师参考满族旗服设计的一款时装,是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,由于满族称为"旗人",故将其称为旗袍。它盛行于的上海,当时名媛贵妇们社交场合大都穿着做工考究、雍容华贵的旗袍。进入30年代,旗袍很快从发源地风靡全国,成为女性服装的经典代表。3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,海派旗袍无论是裁剪还是设计都更加西方化,旗袍变长而紧身且高开衩,配上典雅的小帽,古朴的小包,既有传统女性曼妙多姿、妩媚娇柔的清秀,又有东方女性端庄大气、古典韵味的高贵风貌,给人一种无法超越的悠扬和温馨倍致的美意。50年代之后旗袍逐渐被冷落,到了80年代以后,重新被推崇。由于影视、选美、时装表演等带来的影响,旗袍文化得到普及和发扬。1984年,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。2011年,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"非遗"之一。2014年3月,中国旗袍会成立。旗袍追随着时代,承载着文明,显露着修养,体现着美德,已经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。
有人说:旗袍是女人心底最柔软的情愫,它流动的韵律、古典的画意和柔美的诗情,是女人心中最美的梦,身着旗袍的女子,永远是一道靓丽的风景。这也许是越来越多的女士喜爱旗袍的因缘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观的提高,旗袍已走进千家万户。近来来旗袍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已经具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。据悉,在省会除旗袍专委会外,还有一些较大的旗袍活动团体,如河北省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会旗袍中心,河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石门艺术团,河北省中老年艺术团等,都有数千之众。
风情万种、传统旗袍永新潮。看长城内外、大江南北,旗袍犹如春风中姹紫嫣红的满园百花,正在呈现出一种时尚新潮。随着"一带一路"共建发展、人类文明交融,旗袍之美已经被世界公认,神州大地盛行的旗袍热,,也必将形成当今世界的一股中国风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