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8月,我和老伴在新疆旅游期间游览了“坎儿井民俗园”, 园内包括坎儿井,坎儿井博物馆,民俗街等。坎儿井民俗园为4A级旅游风景区,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新城西门村。
坎儿井是吐鲁番地区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,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暗渠输送水源,暗渠连接起来全长可达5000公里,所以被称之为“地下运河”,它与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的人类工程,因为它的发明,让地球上生命不能生存的地区诞生了大漠绿洲文明。 据史料记载,吐鲁番坎儿井始于西汉,现存的坎儿井,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的。吐鲁番盆地被天山怀抱,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,春夏时节有大量融化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,潜入戈壁滩下,汇成潜流,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。人们利用山的坡度,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,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。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还在延续利用的“活的文化遗产”,千年坎儿井里流淌的天山雪水至今仍养育着这片沃土。我们参观游览的新城西门坎儿井,就是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老井,总长4500米,有竖井180眼,沿途浇灌七个村庄,哺育着-方村民。
素称"火洲"、"风库",气候极其干燥的吐鲁番,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,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,可称得上是中国的“干极”。 但这里到处是大片的绿洲,其奥秘就是地下分布着四通八达,犹如人体血脉似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。坎儿井是在地下输水,不受风沙影响,不易被蒸发,流量稳定,而且不受污染,沙石自然过滤,最终形成天然矿泉水,富含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,当地居民数百年来一直饮用至今,不少人活到百岁以上,因此吐鲁番被称为长寿之乡。坎儿井的清泉浇灌滋润吐鲁番大地,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良田,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、瓜果和粮食、棉花、油料等。尽管现在吐鲁番已新修了大渠、水库,但是,坎儿井在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。"吐鲁番的葡萄熟了"歌声响起,这块中国海拔最低的盆地,已经成为世人向往的地方。
古往今来,许多仁人志士、文人墨客途经吐鲁番,无不为坎儿井而感慨,留下诸多脍灸人口的诗词金句,唐代诗人李群玉在《引水行》中生动描述坎儿井:“一条寒玉走秋泉,引出深罗洞口烟。十里暗流声不断,行人头上过潺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