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在中国版图最西北的“雄鸡”尾尖上有这样一片土地,是西北方向距离最远、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地方,是被称作“西北之北”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的所在地。中国唯一 一条 自东向西的外流河额尔齐斯河从这里出境,最终流入北冰洋。
8月的一天,我们驱车来到185团。185团驻地有着丰富秀丽的自然景观,依山傍水、草深树密,沙山环抱中的白沙湖,碧波如镜、湖边的白桦林和阿尔泰山杨生机勃勃。 在接近边界的沙丘 上,有一块镌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“西北之北”纪念碑,它也是几代兵团人忠于祖国、坚守边境、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纪念碑。之后,我们来到185团团史陈列室。陈列室门前左右各放 着一块石碑,上面分别刻着两段文字,一段写着“割不断的国土情,难不倒的兵团人,冲不破的边防线,摧不垮的军垦魂”,另一段则是“我家住在路尽头,界碑就在房后头,界河边上种庄 稼,边境线旁放羊牛”。这两段话是185团戍边战士的最真实写照,陈列馆里的一张张照片、一件件陈列品,也忠实记录着那段应该被铭记的历史。从1962年4月185团的第一批拓荒者来到这里 安家落户到现在,已经半个多世纪。他们一手握枪一手扶犁,既守卫也开垦着这片土地。 曾有人这样形容当年军垦战士所住的地窝子:“地上地下各一半,枝条搭上芦苇盖,门往深处走,窗 在顶上开。”由此可见当时的居住环境有多艰苦。如今的住所已经换成了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房屋,兵团人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,但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仍在激励着后来人。
在185团驻地的边防线上,还有两个特殊的戍边人,就是被称作“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”的马军伍和张正美夫妇,他们克服夏天蚊虫成灾,冬季滴水成冰的恶劣生存环境,忍受寂寞,以哨 所为家,坚守在距离中哈边境仅5米、方圆3公里荒无人烟的地方,风雨无阻地在边境线巡逻整整31年,“一生只做一件事,我为祖国当卫士。”他们就像驻地的白杨树一样,深深扎根在长长 的边境线上,扎根在界碑旁。
|
|